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潘大财经系列“经济学入门经典书籍推荐”

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投资者群体中已经越来越流行了,很多投资者都试图通过学习经济学规律来更清晰的掌握股票、房产、债券的投资策略,来管窥宏观 经济和国际金融的运行动态,或以此更清晰的研判政策制定者的思路。但是,如果投资者错误地权责了经济学学习方法和参考书籍,将不但不利于掌握重要的经济学 原理,也将不利于在投资实务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而且还会挫伤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经济学书籍,关键是要选对一些经典的好书;而如果没有选好正确的入 门参考书的话,你的入门之路就将变得异常艰难。潘大今天就将为有兴趣学习经济学的投资者们推荐几本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书,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入门书籍,投资 者将能够对经济学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不仅如此,在学习了这些书籍后,投资者将发现自己的投资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作出的投资决策也将越来越有水平。

  为什么要学习一点经济学知识

  潘大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因为经济学的知识很有用,但是你在学校的时候,又没有教你相应的知识,所以补充学习一些经济学的知识是有必要的。

  国外的个人投资者,往往并不需要专门补充经济学理论。一是因为他们童年是在商业化的大环境中成长的,而我们的投资者则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成长 的,对很多经济问题缺乏直观的体验。二是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包括经济学的内容,亚当斯密或者凯恩斯的基本思想是有在少年教育阶段就有学习的,而我们的投资者 学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一套。这些都是差距,也是你需要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原因。

  有的投资者认为他很忙,缺乏学习经济学书籍的时间,这并不正确。持类似观点的朋友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与这个投资市场,是要打一辈子交道的。这 个时间甚至比你干你老本行工作的时间都要长,即使你退休后也往往都还不能避免与市场的接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抽一点时间阅读经济学的书,并不浪费你的时 间。

  还有的投资者认为,经济学很难学,是所谓的专家教授才必须学的东西,这个观点就更荒谬了。前面说过,欧美的小朋友都要学的东西,怎么会很困难 呢?事实上,经济学要比理工科的知识好学的多,也容易的多。认为经济学很难,无非就是一个不学习的借口罢了,事实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很好学。

  另外有投资者认为,经济学专家教授炒股都是亏的,所以学这个东西没用,这就更可笑了。事实上经济学家只要炒股,基本上都是赚的。比如凯恩斯,就 是发明宏观调控的那位经济学家,他30年代炒股,可是赚大发了,钱多的到他孙子辈都用不完。还有投资ST盐湖赚了8倍的那位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他不是 不赚钱吗,不赚钱你们怎么要骂他呢?潘大认为,你有空骂他,还不如把他的本事学到手更实际一点!

  总的来说,潘大认为,学点经济学的知识对投资者是很有好处的。有的投资者,在一点经济学常识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仅凭股评家的几句话,就把几十上 百万的钱往股市里投,亏了一大半还脸不红心不跳。这种人属于典型的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人,投资者都应该要努力避免成为这种反面教材。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难度指数:★

去卓越网:购买微观分册购买宏观分册

去当当网:购买微观分册购买宏观分册

  曼昆(Gregory Mankiw)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潘大以前就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过。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潘大认为主要有两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没有任何基 础的人都可以至少学懂95%,因为它没有任何高深的理论,而且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 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内容,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这本书,初学者可以非常全面 的对经济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目前销量第一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曼昆在书中归纳出的著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国内很多教材百抄不厌的对象。 译者梁小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经济学专家,翻译的质量很高。总的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投资者阅读。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经济学》,难度指数:★★★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这本《经济学》,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说别的,单说出版次数吧,它自1848年初版以来,已经再版到了第18版了。该书作着萨 缪尔森,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认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重要的影 响。”潘大认为《经济学家》这样的评论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即使在中国,也有非常多人喜爱阅读这本书。这本书早年的中国读者,有的成为了大金融家,有的成为 政策制定者,还有的成为了最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总的来说,它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经济学教材。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 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潘大认为,这本书是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必读的一本书,也是各级干部的办公室书架上必摆的一本书。想知道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经济学是怎样的吗,想知道我国官员为什么最喜欢这本书吗?通过阅读,相信你不难找到答案。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经济学》,难度指数:★★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著的《经济学》,是另一本全球闻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都知道,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 期间,是美国经济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而斯蒂格利茨正是克林顿经济智囊团的重要人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同的是,本书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 息经济学,且加入了一般教科书中没有的“博弈论”一章。

  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中国,他特地在该书开头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该书的很多章节都特别有趣。比如在讲到垄断市场的概念时,引用的是我们熟悉的微软反垄断案为案例。毫无疑问,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对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潘大相信,这本书对21世纪的经济爱好者是特别有用的。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 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总的来说,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又是大师亲笔所著的教材,各位读者不容错过。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牛奶可乐经济学》,难度指数:★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畅销书,也是潘大专为女性读者推荐经济学参考书。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在国外就非常畅销的书籍,在今年初被引进国内后,连续多周出现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中。该书面向女性市场,通 过女性朋友关注的模特、打折、超市、酒吧等方面的案例,讲述经济学故事,值得女性朋友一读。

  当然,这本书与前面三本书不同,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您在阅读了该书后,如果希望能得到大师们的指点,还是应该要参考上面三本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吴敬琏专集》,难度指数:★★★★★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读一读《吴敬琏专集》,将显得特别有意义。

  吴敬琏是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如果投资者读了上面几本外国大师的书觉得不过瘾,那么吴敬琏的这本精选文集就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吴敬琏的这本书,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因此也客观的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相信投资者在阅读这本书后,将能对中国经济的一些特殊现象有更深刻的领悟。

  吴敬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的智库之一,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当中也有很多吴老的学生。因此潘大建议,投资者一定要读一读吴敬琏的这本书,它对提高投资者研判经济政策走向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总结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夫子

  潘大认为,正如孔夫子所言,对于成功的投资者,勤奋学习的结果,将为您的投资之路锦上添花。对于还没有入门的投资者,尽快熟读一两本入门的经济 学书籍,对于你少走弯路是很重要的。对于亏了钱的投资者,越早补习自己缺乏的东西,您将越早受益。对于亏了钱还拒绝学习的投资者,或许“民斯为下矣”就将 是您惨淡的结局。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做人、做事、交朋友

心量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量。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去夺,扫除报复之心和嫉妒之念,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

“虎溪三笑”的启示有容乃大

做人就是要为自己喝彩也为别人喝彩,这样才会领略到生命的美丽;做事就是要用行动来兑现曾经的心动,肯付出力气并能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交朋友就是要自己先够朋友,然后创造出一个由知己构成的称心的生活圈子。

太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是踏着别人的脚步决定怎样为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尽可能使自己做人的品质、做事的格调、交朋友的方式遵照约定俗成的标 准,以至逐渐失掉自我。聪明的人就不是这样。聪明人的为人之道是:做人有境界、做事有技巧、交朋友有窍门,因而活得轻松、惬意。

人生旅程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空间,每份空间有无尽的故事,故事里有笑也有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各自在舞台上扮演着种种角色,角色有大也有小。

一个故事是一个人生,一种角色也是一种人生。虽然人生是很大的话题,虽然人生有许多做也做不完的事情,但当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站在人生尽头处蓦然回首, 会突然发现一生为人谈论的话题只有三件事,用实际行动去做的也只有三件事,即:做人、做事、交朋友。做人、做事、交朋友是人性、人生的折射,是贯穿人生始 终的线索。

做人
做人是为人三件事中最难做的一件事。它对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做出来的,做人是一种修养。人活一天就得做一天人,尽一天责,就得讲一天修 养。只要一息尚存,修养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做人不但是大难事,也是大艺术。从普通平凡的人提升到不普通、不平凡的人;从不普通不平凡提升到超凡脱俗;再从 超凡脱俗,提升到鹤立鸡群,独特独造,这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标准,最高艺术境界。

做事
做事是做人的延续和体现。做人首先要做事,做人的价值正是在做事中不断实现的。没有做出事来,做人就只是一句空话。做事是做人的体现,什么品格的人就会做 出什么层次的事。万事从小事做起,是人生最大的学问。当你把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做,你就锁定了成功;当你把每一个小成功和每一个小进步当成毕生的追求 时,你就是在享受人生。

交朋友
朋友的数量多寡、品味高下是一个人做人、做事成功与否的标志。朋友是上苍对人类做人、做事的最珍贵奖赏,要了解一个人的底细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我们平时在地上随便撒下的种子,到了适当的时候,会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发芽长叶,显示出它们的善或恶。我们如不在撒种的时候小心选择,就无法 在它结果的时候再去控制了。交朋友也是如此。忠实、守信、贴心、双赢,是人在交朋友时必须注意的标准。

做人是一种境界,需要技巧;做事是一种技巧,需要境界。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当做人和做事相互交融时,做人中掺入了技巧,做事时透出了境界,再到社会上去交朋友,人生就其乐无穷。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市场化,提升经济效率。

谢国忠:

他 依旧对全球经济前景不抱乐观。他给出两个标志: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被市场重新定价并再流通——这是金融危机见底;公司能够融资并再投资,需求开始回归—— 这是实体经济见底。“美国经济见底并恢复估计要四五年。中国希望靠美国经济复苏把我们拉上来,而必须要另外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坦言。“杀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国经济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而他认为,在财政收支、金融资本政策控制、价格体系政府控制中,存在着相当多低效率的地方。“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

Tuesday, September 2, 2008

谢国忠:中国没有巴菲特

2007年旧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谢国忠:中国没有巴菲特


谢国忠=文 2007年5月17日

当前中国股市的投资故事中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财经》杂志 /总185期

巴菲特对中国人来说毫不陌生。最近,他的名字出现得更频繁了。因为很多人把他们在中国股市的成功,归因于运用了巴菲特的智慧。

中国真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巴菲特式的投资者吗?是不是这样的原因使市场创出新高?我思索许久,却得到相反的答案。很多自以为模仿巴菲特的人,其实是在投机。中国的股市正处在泡沫和过度的狂热之中,这是巴菲特最不愿投资的市场。

香港之鉴

很多人都在目前这轮牛市中大发其财。当然,这也是一种成就。不过,赚钱就意味着接近巴菲特了吗?我表示怀疑。

伟 大的投资者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巴菲特在他一生中创造了年均28%的收益水平,这相当于10年中增长11.8倍或30年中增长1645倍。我认识的一些投 资者从2005年中开始的牛市里已经取得了6倍至10倍的收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回报是很不容易的,但这并不能把他们变成巴菲特。他们的成就可 能来自技巧,也可能来自运气。事实上,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们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市场趋势,即运气,而不是个人的投资技巧。这样赚到的钱来得快,去得也 快。

1997年,香港股市楼市飘红,投资气氛炽热。似乎每个人都投身股市或楼市,很少有人能在白天专心工作。有人不无嫉妒地跟我 说,“起台风的时候,连猪都会飞。”的确,很多人都变得非常富有,至少当时是如此。但务实的香港人把他们挣的钱花在名牌服装之类的东西上,而不在意把自己 标榜为巴菲特。尽管每个人都明白在这样的市场投资是走钢丝,但没有人相信泡沫破裂就在眼前。

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泰铢这样一种次要货币的崩溃会摧垮整个牛市。泰铢崩盘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的银行是东南亚重要的债权人,他们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他们也是香港的债主,在危机爆发五个月后,他们开始从香港市场撤资。

香港股市在1997年秋天开始暴跌,至1998年夏天到达底部,此时的恒生指数已较高点时跌去三分之二。而不动产的价格在一年中下跌了一半,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时经历短暂复苏后,又持续下跌,直到2003年的SARS时期才触底,累计跌幅达75%。

泡 沫破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整整一代香港人在熊市中长大,未来在他们眼中一片暗淡。他们在自己思维定型走向成熟的年纪里,经历着资产价格不断的缩水。 这令他们在一生中都不敢冒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香港楼市在种种狂热之中仍然表现温和,价格仅相当于1997年危机前水平的一半。

市 场的反转非常迟缓。开发商不得不暗地里打折销售。只有在金融业集中的地段,地产价格才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其实是全球流动性泡沫的一部分,因为泡沫使得对 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速壮大。这些基金在为他们的投资人赚取第一块钱之前,先要收取2%的管理费,这笔收入使他们居住的街区的房价猛涨。

中国故事

类 似的故事可能正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发生。飞涨的股市和十年前的香港市场惊人的相似。城市里不断流传着投资某只股票暴富的神话。其中,被谈论最多的一只股票是 贵州茅台。传说的一个典型版本是:一个退休者把他所有的储蓄都买了茅台股票,现在成了亿万富翁。茅台股票的估值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其业务量也因为股市的繁 荣而扩大——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加大了对50年陈酿茅台的需求。

但我有点疑惑的是,究竟有多少50年陈酿的茅台酒?难道它们在“文革”时没有被红卫兵毁掉吗?不过,只要有大量资金竞相追逐,茅台的神话就会延续下去。

巴菲特也成为茅台故事的一部分。故事是这样讲的:第一,茅台是中国的名牌;第二,中国人喜欢茅台;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人们会消费越来越多的茅台。所以,根据巴菲特的原则,应当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但是,这个故事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巴菲特的根本原则是在合适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但当一家好公司的股票以100倍市盈率交易时,这通常是一笔坏的投资。好公司和好股票并不能画等号。

对 茅台酒的需求也存在疑问。茅台需求的一大部分是来自招待官员。当一种商品被政府官员相中之后,其价格就会飙升,因为商人会不惜代价地购买它。不过,茅台属 于高度酒。全球范围内,考虑到健康的原因,高度酒的消费已连续20年下降。中国也会面临这一趋势。到医生告诫官员们不要再喝茅台酒的时候,再看看茅台的价 格吧。尽管茅台有一个好的品牌,它的价值仍取决于公司未来能否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口味的变化。它的未来并不像多数投资者现在想的那么安全可靠。

金钱会改变人。我注意到,新的暴富阶层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他们最新养成的两个生活习惯是饮茶和谈佛。

关于前者,我指的不是普通的喝茶,而是像法国人谈论葡萄酒那样谈论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确实给市场带来了真实影响,陈年普洱茶的价格暴涨。你也许不会把某种茶叶的价格上涨和股市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会看到,当股市泡沫破裂时,普洱茶价会走向何方。

佛教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富人的精神需求本身并无任何坏处,但它造成了佛像等商品的价格上升。当看到如此众多的人都拥有罕见的佛教物品时,我免不了会想:这些东西以前都在哪儿呢?

巴菲特法则难有效

除了茶和佛,谈论巴菲特是最为时髦的。在发财以前,人们不会介意财富是来自遗产还是彩票。但发财以后,人们希望其他人相信,他们的富有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能力。自然地,那些在股市里淘到金的人们就把自己的故事描绘得像沃伦巴菲特那样。

有些人的确是因为聪明才智而发财,但大多数人只是运气好——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入市。但我不能确信,有人已经做到巴菲特那样。中国股市还没有成熟到让巴菲特的法则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 先,让我们来看看投资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证综指大约在2005年中到达800至900点的底部。从那以后,这一指数已经上涨了350%。这样的表 现,部分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就被纳入指数计算。去年下半年,政府改变了这种做法。另外,由于新发行的大型国企的股份在指数中占有很大权重,目前的指数和两 年前有较大的不可比性。所以,你手中的股票可能没有上涨350%那么多,我估计收益水平大约在200%。

如果市场涨到原来的三倍,很多高风险股票可能涨得更多。例如,细价股(small cap stocks)通常在牛市中涨幅更大,同时在熊市中跌幅更大。这种股票被称为高β值股票。

β系数是一只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相对波动幅度。成熟市场细价股的β系数大约在1.5左右,也就是说,它们的波动比市场要大三分之一。我粗略估计的结果是,中国细价股的β值已经超过2。因此市场上涨2倍,它们会上涨5倍。

很 多中国的投资者喜欢吹嘘他们的收益率。因为他们通常持有细价股,如果他们自2005年中以来收益超过500%,他们就跑赢了市场。如果持有风险更高的股 票,他们的收益甚至可能更高。因此,高收益率并不意味着投资表现好。获得相对于市场整体更高的收益,也就承担着相对市场整体更大的风险。

与 β值相对应的是α值。α是通过好的选股策略而非增加风险水平所带来的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如果两只钢铁股在同样的估值水平上交易,聪明的投资者 会选取质量较好的那一家。假以时日,这只股票的表现会优于大势。这种超额回报就是α。很多对冲基金都宣称自己是α的创造者,从而收取更高的管理费(例如 2%,而平均水平为0.5%)和利润分成(投资收益的20%)。

事实与此相去甚远。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对冲基金的良好表现主要是β 而非α的作用。例如,很多对冲基金都集中投资于热门大宗商品、细价股或新兴市场,这些部门在宏观趋势下表现强劲,这都属于β一类。不过,有人认为,基金经 理选择了正确的行业,因此他们的表现不仅来自运气。这方面的辩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表现与选择了好公司关系不大,而这才是α的本质。

中 国的投资者借用巴菲特来解释他们的成功,我想现在还为时过早。巴菲特的方法,是选择好的公司并在低价或合理价格时买入。这种方法通常排斥那些快速上涨的热 门股,因为热门股的定义就是高估值。例如,巴菲特的方法在高科技行业就不大有用。苹果公司在五年前被乔布斯收购后,其股票上涨了10倍。这完全是因为他创 造非凡新产品的能力。巴菲特的方法会忽略这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繁荣。

巴菲特方法选出的股票一般上涨得更稳健,而不是更快。相反,中国的投资者着迷于热门股。人们推荐股票时给出的目标价格通常是在一年内有数倍的涨幅,这很难成为一个巴菲特式的目标。

中 国的股票经常是不论质地好坏,齐涨齐跌。市场中的股票总是不停地在变,巴菲特的方法少有用武之地。招商银行和万科是能够持续为股东带来回报的少有例子。占 据市场的国有企业更多地凭政府政策实现盈利。从长期看,这种政府保护行业的风险是很高的。民营企业则通常依赖于某个创始人,如果这个人因某种原因离开,公 司很快会陷入困境。这些特点使巴菲特方法在中国的市场上很难适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像巴菲特那样侃侃而谈,同时进行的却是短线操作。

巴 菲特的方法只在于实现α。这需要有一个上市公司众多的成熟市场。美国股市有近万家上市公司。“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还从未经历过萧条(即GDP负增长超过 5%)。相反,美国经济在19世纪几乎每十年就经历一次萧条。那时,就算是巴菲特,也难以成功。经济的巨大稳定性给了巴菲特法则发挥作用的机会。在这个意 义上说,他也是交了好运。

总之,我怀疑眼下对巴菲特的热议只是牛市的产物。当泡沫破灭时,不会再有多少人提起他。当上海 A股超过2500 点时,中国股市就进入了泡沫状态。泡沫也有它的自然寿命,它是由人的心理驱动的。一场股市泡沫持续三年也是可能的,并能让市盈率超过60倍,也就是正常估 值水平的4倍。

中国投资者经常把泡沫破裂与政府干预联系起来,认为只要政府不干预,泡沫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这是错误的。泡沫会自己 破裂。美国在1929年、日本在1989年就是如此。香港的崩盘是由外部干扰引起的,科技股泡沫则因产能过剩在2000年破裂。你永远都不知道泡沫会怎样 破,但它们总是会破的。■


+++++++++++++++++++++++++++++++++++++++++++++++++++++++++++++++++++++++++++++++++++++++++++++++++++

许小年: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

原文:http://xuxiaonian.blog.sohu.com/83344952.html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最新排名,美国股民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世界首富,长期占据这一位置的比尔·盖茨跌至第三,第二位为墨西哥电信大亨夺得,全球最富有的华人李嘉诚位居第十一。

  世界最富有的10人中,印度人4名,美国人2名,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和德国各占一席。在拥有10亿美元以上家产的1125人中,中国大陆有 42人,虽然比去年增加了22人,但无法和美国的469人相比,也低于印度的53名。大陆首富在福布斯榜上排第125位,印度的首富米塔尔则紧随盖茨排第 四位。可见超级富豪的产生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却又不是决定性因素。以美国作为比较的标准或许不大合适,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出米塔 尔”。

  造就富豪当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富豪多了对社会却无疑是件好事。在自愿交易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首先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售出产品和服务,企 业家才能从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和积累个人财富。巴菲特的620亿美元来自他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分成,股东用货币投票的方式承认了他的贡献。同理,微软公司的 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电脑的使用效率,盖茨的580亿美元仅仅是微软所创社会价值的一小部分。

  承认个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勇于承担风险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经济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个人潜能 的发挥是保持社会活力的根本之道。任何社会都是先行者寡,跟随者众,大众如何对待少数先行者以及如何制度化地激励先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 路径。

  中国传统社会的哲学是 “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以中庸为至善,以迎合多数为美德,歧视和压抑作为少数的先行者,于是保守、落后和愚昧伴随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中文的 语境中,“富豪”一词的内涵似乎就是“为富不仁”和“巧取豪夺”,表面尊崇,实为贬斥,而“商人”的称呼就总带有“无商不奸”的意味。古代中国社会被划分 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处于最底部,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科举出身的官员。

  马克斯·韦伯指出,主流的儒家意识形态鄙视经商和营利,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产生 (《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而“以赚钱为天职”的英国商人则抓住了蒸汽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带领英国率先进入工业社会(《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韦伯追溯历史,将英国商人地位的改变归功于宗教改革,特别是新教的兴起。新教一扫商人富有但卑微龌龊的 社会成见,视经商为上帝指定的职业,认为履行职业义务而获取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可取的,并且是信徒必须身体力行的。新教“为新型企业家的生活提供了道德基 础和支持”,商人从此挺起胸膛做人,理直气壮赚钱。

尽管后人对韦伯的研究颇多争议,例如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韦伯的核心观点为各家所接受——虽然并非充分条件, 社会观念的转变却是近代经济生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新的精神和伦理未必导致新的经济形态,而旧有的意识环境却绝无可能支持新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破除和抛弃传统观念,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其他方面也要跟上,尤其是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

  韦伯论及意识对经济的影响,英国并非孤证,从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地荷兰,到后起的瑞士、德国和美国,新教国家构成了世界发达市场经济的主体。我 国的改革开放也提供了东方的案例,若非当年小平同志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若不形成“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就不可能有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而民营 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它们奠定了中国经济长期繁荣的最重要基础。

  虽然“致富光荣”表面上已为社会所接受,真的有人富起来之后,反而有可能因此而增添了一份“原罪”,陷入天然的社会舆论劣势。今年的“两会” 上,工商界委员提案修改《劳动法》和降低最高所得税率,立即被指责为替少数富人谋利,有违全国政协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来自国有电力公司的委员呼吁提高电 价,却不见民情激愤。同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说话,为何社会反应截然不同?可否解释为士、农、工、商的潜意识回潮?或者叫做转型社会 中的双重标准?

  政协委员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兼善天下”,保障农、工利益靠议政和立法机构中的农、工代表。在法制的框架下,农、工、商各讲自己的 话,各自争取本集团的利益,通过公平和透明的博弈,达成利益调整的各项协议。我国政协和人大为各方的利益博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 增加农、工、商的名额,降低“士”也就是官员的比例,因为从理论上讲,“士”并非独立的利益主体,“士”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农、工、商的利益,是 13亿国民个人利益的总和。

  回到本文的题目,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或者米尔塔)?答案如同沙漠里种不成庄稼一样,皆由土壤和气候所致,与种子并无太大关系。产生巴菲特的 土壤是产权制度,尊重和保护私人产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他人产权,无论产权的所有者是富豪还是低收入阶层,也无论侵权的名义是公益还是提携弱势群 体。

  巴菲特和盖茨所需要的气候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承认和尊重价值创造者,承认和尊重由此而积累起来的财富。形成这样的社会意识要有理性作为基础,不 要问你的财富比巴菲特和盖茨少多少,而要问如果没有他们,你的财富是否会更少?你愿意生活在没有他们的均平世界上?还是有了他们而你的生活会更好的社会 中?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均平世界不可能产生巴菲特与盖茨,收入一旦平均分配,巴、盖之辈即失去冒险和创新的激励。最根本的问题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是“他拿 大头,我拿小头”,还是“宁可我少得,也不让他多得”?

  市场经济需要理性,有理性才有平常心。当人们对富豪不再是嫉恨与羡慕交集,不再是口诛笔伐而心向往之,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就会更加有力,价值创造 者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巴菲特与盖茨就会不断涌现出来,不仅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而且也会以他们两位为榜样,捐赠财产,回馈社 会。毕竟财富再多100亿,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已无实质影响,而只代表人生价值的更进一步。财富产生幸福感之大,莫过于报答社会,这也是富豪应有的理性。

(2008年03月15日 经济观察报)

++++++++++++++++++++++++++++++++++++++++++++++++++++++++++++++++++++++

金岩石: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原文:http://jinyanshi.blog.sohu.com/89053896.html

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本文首发于《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2日,B1理财版金岩石专栏。

从沪指三千到六千,股民唱响了一首歌:死了都不卖!从沪指六千到三千,人们也在默默唱着:不卖就得死!许多人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解读为买了就不卖,以为长期持有股票赚了钱就是巴菲特的信徒,这样的巴菲特解读值得商榷。

在解读巴菲特的投资模式之前,请每个人先设想一个金融家的形象: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车?住在哪里?办公桌上有什么?出门必带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哪 里吃饭?等等。这时我再来描述巴菲特的生活细节:他住的地方相当于中国贵阳的郊区小镇,房子还是1958年花了5.8万美元买的,常常穿牛仔裤在肯德基请 客,办公桌上没有电脑,几乎不携带手机,肯定不会发短信。每年一次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去年以62万美金中标的是中国人段永平,吃过饭后让段永平 震撼的是:他上了豪华奔驰,巴菲特上了一辆卡车!现在请对比一下,这个巴菲特和你设想的金融家是一类人吗?其实,巴菲特早就来过中国,是和比尔。盖茨一起 来的,当时人们都像追星族一样围着盖茨,只有一个人陪着寡言的巴菲特,他就是后来创建“E--龙网”的唐越。

巴菲特13岁在高球场当球童,投资致富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求婚时他对未婚妻只讲了一句话:“相信我,我会成为富人”。做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于是他发现了一 个商业模式,保险公司收的保费解决了长期资金的来源,而且不用付利息,还有保费收益,这是比银行还便宜的融资工具。收购了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后,巴菲特如 鱼得水,可以有充足的长期资金进行投资了。伯克夏是一个再保险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巴菲特用公司帐面上的保险浮存金派生出两项投资业务,一是股票 投资,二是股权投资,所以人们可以用三个数字来评价伯克夏的成长业绩,一是伯克夏的市值增长,二是股票投资的收益,三是股权投资的回报。遗憾的是,把这三 个数字比较一下,股票投资的年均回报却是最低的。

在1965-2006年间,伯克夏股票的表现是年平均21.40%,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只有10.40%。伯克夏股东的分红在65年是每股4 美元,75年还是4美元,85年跳到52美元,95年达175美元,2006年高达每股3,625美元。可见伯克夏大部分投资收益是在1995-2006 年间实现的,而在这一段时间,伯克夏的主营业务从保险扩大到多个领域,股权投资相继进入收割季节。熟悉伯克夏公司业务的人都知道,巴菲特在这10年的主要 决策是股权投资,收购兼并,整合出售,甚至国人熟知的巴菲特投资中石油也是用股权投资的理念决策的,巴菲特说过,我不懂中国,也不懂中石油,但是我懂石 油。所以,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只是投资石油的一种方式,一种更具流动性的方式。我们再用巴菲特2006年给股东的信来做个旁证,伯克夏的投资收益在 1965-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7.9%,其中1995-2006年是31.7%,由此推算,1965-1995年间,投资收益的年均增长率只有 12.8%,而在这个时期,伯克夏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投资,股权和买卖股权的投资收益多半发生在1995年以后。

比较了这些数字后,说巴菲特是一个成功的股权投资家更为贴切。伯克夏的主营业务是保险,主营风险是投资,用保险浮存金支持股票和股权两类投资是伯克夏公司 的商业模式,所以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是在经营一个投资型企业。巴菲特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中国是违规,用伯克夏商业模式的标准来比较,中国的巴菲特应该是在中 国人寿或中国平安,但是保监会现在还没有核准保险公司投资于非上市的私募股权,也不允许保费收入全额用于投资股票,那么中国的股市中怎么可能有巴菲特的伯 克夏模式呢?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伯克夏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依我所见,在中国股市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选股,用索罗斯的 投资模式操作(因为索罗斯是宏观股市投资人)。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用股票投资获得暴利的故事来证 明自己是“巴菲特”其实很滑稽,因为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并不追求暴利;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产重估来支持死了都不卖的“价值投资”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巴菲特 “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他一再告戒人们,要从最微观的角度发现投资价值,用最简单的方法感悟市场理性,用最平和的心态扑捉盈利机 会,这三个“最”字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所以,要想成为巴菲特的信徒,第一要把电脑扔出窗外,第二永远不要看K线图,第三绝不追随华尔街的分析师。K线 图就是心电图,巴菲特开始分批买进中石油的时候,正是几大投行降级中石油的时候,所以当时有个著名分析师说巴菲特“犯傻了”。巴菲特是一个经常站在股市之 外的股权投资家,股权投资产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价值,而企业的经营价值=管理团队+商业模式。所以,股权投资的成功秘诀是:第一投人,第二投人,第三还 是投人!

其实,不仅中国股市不会有巴菲特,美国股市也没有巴菲特,因为巴菲特总是以局外人的平和心态,用旁观者的常识和知识,看着场内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以他“一 再声称,投资人应当在别人贪婪时自已谨慎,在别人谨慎时变得贪婪”。这里说的“别人”就是股票投资人,所以中国股市中的“巴菲特们”一开始就站错了位置。

(2008年5月30日于广州)

转载潘大文章系列“投资从入门到精通,七本经典书籍推荐”

随着我国股市的复苏、金融深化以及内地居民投资意识的觉醒,各界人士学习投资理论的热情也像股指一样空前高涨,大家都非常渴望能在自己拥有相关基础 理论的前提下进行投资,而不愿意被“忽悠”,也不愿意被各种营销手段给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复苏和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相关理论目前仅掌 握在像潘大这种少数人的手中。普通居民在学习相关理论的时候,由于缺乏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学习不得法而中途放弃。在今天的文章中,潘 大就将分“入门”、“高级”和“终极”类,向大家介绍一些有益于正确投资的书籍,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潘大相信,在 读懂这些书籍并树立正确的投资观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是容易的。此外,如果大家有其它喜欢的书籍,潘大也欢迎你留言为其他投资者推荐。

  证券投资学习中常见的错误

  一般散户投资者在投资实践中容易出现错误,这点大家都容易意识到。但是大家不容易意识到的是,一般散户投资者在学习时也容易犯错,而且往往是犯路线性的错误,导致作了无用功,甚至产生负的作用。所以,潘大准备在开篇先谈谈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1. 将错误理论当作正确理论。潘大认为,对于有兴趣研究投资的朋友,不仔细研究资本市场的规律,却去研究一些“技术分析”之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技术分析”属于玄学,也就是形而上学。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投资者知识和经验的日益增多,这套理论已经越来越缺乏市场,但在中西部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 将时尚读物当作严谨理论。如《货币战争》这本书,就基本属于休闲读物的类型,但是有的投资者将其中的叙述当作严谨理论,这是不正确的。
  3. 钻研非主流投资理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国家,主流投资渠道只有两种,即股票和债券,或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如投资共同基金方式。有的投资者,喜欢刻苦钻研非主流投资理论,如邮票、古玩、黄金地产等,这是不正确的。由于这些理论适用性狭窄,导致学习该理论的效用小;相反,股票和债券投资,适用性广,且终身受用。
  4. 钻研特殊现象,不学习一般规律。有的投资者,基本经济学理论不愿意学(其实也就一至二本书而已),却花大量时间钻研某些著名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和理论,如巴菲特的书籍,潘大认为这是一种急于求成心态的表现,事实上效果也往往不是很理想。
  5. 妄图战胜市场。有的投资者学习的目的是要“战胜市场”,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你不用战胜市场,你只需要战胜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即可。妄图战胜市场,只会导致学习进入死胡同,并不会导致其它积极结果。

  证券投资入门书籍

  一、《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微观分册购买宏观分册

去卓越网:购买微观分册购买宏观分册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分上下两册,包括宏观经济学分册和微观经济学分册,该书是论述西方经济学原理的一本极为畅销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教材。潘大认 为,这本书论述原理简明扼要,没有任何高深的部分,无基础的人完全可以轻松看懂,故此向各位投资者大力推荐。此外,与国内的西方经济学书籍相比,该书的一 个重要特点就是案例多,阅读的时候并不会有很累的感觉,相反,你会觉得它非常生动,会很想一口气阅读完。此外,该书的译者梁小民,也是著名的经济学者,翻 译质量非常高。

  潘大认为,任何要独立操作股票的人,都必须懂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根据经济学原理进行独立判断。事实上,不懂经济学基本原理,必然导致被“忽悠”,这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连质疑都不能提出,能不被忽悠吗?

  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第九版,Robert D. Edwards等著,郑学勤等译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第九版,Robert D. Edwards, John Magee著,郑学勤等译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去卓越网购买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是技术分析类书籍中的一本经典著作。有的投资者可能有疑问了,你潘大刚才不是批判了技术分析吗,怎么现在又在推荐了呢?这个问题问的好, 事实上,潘大就是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推荐的。如果要说技术分析有什么好,潘大认为只有一点好,那就是你根据技术分析选股,好歹是听自己的,比听别人的忽悠买 卖股票要来的强。如果投资者一定要学技术分析,潘大也不建议你直接去看某某高手的书,可以考虑先读读这本技术分析派推崇的经典书籍,没有基础就开始读高手 的书,效果并不大。

  潘大认为,大家没有必要去辩论技术分析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巴菲特在批判技术分析时就曾说过:“如果过去的所有历史都可以放入赛局里面的话, 最富有的人将会是图书管理员。”(If past history was all there was to the game, the richest people would be librarians.)此外,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不认可技术分析。郎咸平在《财经郎闲评》节目中也直接批评过技术分析,称其“要笑掉大牙的”,几乎所有正 统教科书在提及技术分析时也均是作为反面案例。所以,您不要和潘大辩论这个问题,要辩论,找巴菲特、郎咸平去吧。

  证券投资高级书籍

  一、《投资学》,第六版,Zvi Bodie等著,朱宝宪等译

《投资学》,第六版,Zvi Bodie等著,朱宝宪等译

《投资学》,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去卓越网购买

  《投资学》(Investments),是一本讲述基本投资原理的经典书籍,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该书后,销量很不错。这本书不是很厚,论述的都 是有关投资的最重要的原理,适合时间紧张的投资者学习。该书讲解了证券分析理论、财务报表分析、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均衡、债券和衍生品市场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等,这些都是最重要的投资理论,没有半句废话。此外,该书讲解的原理也是基金经理、分析师等使用的一般原理。基金经理怎样分析行业?怎样配置投资组合?怎样分散非系统性风险?通过阅读该书,您会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二、《财务会计》,第十版,Clyde P. Stickney等著,刘华伶等译

《财务会计》,第十版,Clyde P. Stickney等著,刘华伶等译

《财务会计》,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去卓越网购买

  《财务会计 - 概念、方法与应用》(Financial Accounting -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Methods, and Uses)是一本论述财务会计基本原理的书籍,该书不但介绍了三大报表的编制方法,而且有专门内容告诉大家如何分析三大报表。潘大认为,上市公司所有公开 信息的精髓就在于其财务报表,掌握好财务分析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必能提升投资者的掌握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能力。此外,该书还专门论述了不同会计准则导致报 表差异的原因,相信对于投资港股的朋友会特别有帮助。

  三、《公司理财》,第六版,罗斯(Stephen A. Ross)等著,吴世农等译

《公司理财》,第六版,罗斯(Stephen A. Ross)等著,吴世农等译

《公司理财》,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去卓越网购买

  《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是一本站在上市公司财务部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相关金融理论的书籍。包括上市公司如何应用净现值(NPV)法作出投资决策、如何发行证券、 如何进行融资、如何确立资本结构等。这本书比较厚,但是并不难,案例也很多,是潘大高度推崇的一本书籍。为什么推崇它?因为它把很多问题讲的很透彻、很详 细,且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往往包含各个学派的各种不同观点供阅读者参考。万科A(000002)增发到底是不是实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中国船舶(600150)的整体上市为何引起股价的大幅上升?您别去看媒体的吵来吵去,读了这本书,就全明白了。

  证券投资终极书籍

  一、《资本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资本论》,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第一卷购买第二卷购买第三卷

去卓越网:购买第一卷购买第二卷购买第三卷

  《资本论》(Das Kapital)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该著作揭示了资本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一部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思想 史上不朽的理论丰碑。潘大认为,读懂了《资本论》是受用无穷的,事实上,很多企业家喜欢阅读和研究《资本论》,倒是打工的人不爱读。这本书阅读的难点并不 仅在理论部分,而更在于马克思在书中所举的例子,这些例子大多是19世纪欧洲的案例(主要是德国),大家可能读起来会感到非常陌生,推荐有理论功底的人阅 读。此外,这套书是烫金的,装帧精美,暂时读不懂,摆在书房里,也是非常漂亮的。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著,高鸿业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著,高鸿业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潘大评级:★★★★

去当当网购买去卓越网购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这本书的发表,也代表着宏观经济学的创立。潘大要特别说明的是,凯恩斯本人就是投资高手,通过股市赚大发 了,什么经济学家都不会炒股这种说法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通论》这本书虽然出版70年了,但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也还有着深远影响。可以讲,没有 《通论》,就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没有经济过热时国家的加息加税政策,这些也都是潘大将其列为终极书籍的原因。另外,该书译者高鸿业,也是我国的著名经 济学者之一。

  综上,潘大认为,以上书籍均 是有利于促进投资者提升投资能力的优秀书籍,适合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阅读,本文也是应一些投资者朋友的要求而写,写的比较泛,未来如有机会潘大将给各位投资 者详细点评更多具有价值的好书。有的投资者可能会问,能不能重点推荐一本书供我先购买阅读?潘大认为,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投资者首先阅读《经济学原理》 是非常理想的选择,目前国内找不到第二本比它更适合新手的书籍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投资者,潘大则建议通过阅读《公司理财》进阶,该书的理论非常全面,且 适合摆在案头随时查阅。最后,祝各位投资者阅读愉快!

转载潘大文章“学习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经典书籍”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表示,中国新富阶层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谈佛和谈巴菲特,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但是潘大认为,大多数中国投资者对巴菲特的热衷只 是叶公好龙,他们并不遵循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而更加热衷于寻求一夜暴富的法门。他们在口头上崇敬巴菲特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百分之百反巴菲特的行 动。但即使如此,仍有一群思维卓越领先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学习巴菲特的书籍著作,并在长期中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既可以全面的学,也可以结合当前的形势、任务、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选学有关的内容。潘大认为,学习巴菲特的著作,要带着问题学,要善于活学活用、急学先用,要反复学习巴菲特的许多基本观点,有些警句最好要背熟,要反复学习、反复运用,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一旦为广大投资者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财富,变成威力无比的股市印钞机。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Warren Buffett著,陈鑫译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Warren Buffett著,陈鑫译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潘大评级:★★★★★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这本书,收录了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由于伯 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一封信,很多致股东信年代久远难以获得,但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投资者也容易从书中发现,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多年 一贯的,并被事实证明有效,这是其获得业界信任的主要原因。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摩根大通推荐给百万富翁的十本必读书之一,也是中文领域关于巴菲特投资书籍 中累计销量最大的一本。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Mark Tier著,乔江涛译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Mark Tier著,乔江涛译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潘大评级:★★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The Winning Investment Habits of Warren Buffett & George Soros)是中信出版社,也就是《货币战争》的那个出版社,引进的一本关于巴菲特的著作。 当然了,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获得较高的销量也就是一件不值得奇怪的事情。该书总结出了巴菲特和索罗斯的23个投 资制胜的习惯。当然,潘大认为其中一些罗列可能是凑字数的,也有一些罗列并不见得准确,投资者在学习时最好结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起阅读。

  《巴菲特之道》,Mary Buffett等著,欧冶译

《巴菲特之道》,Mary Buffett等著,欧冶译

《巴菲特之道》,潘大评级:★★★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这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新书,作者Mary Buffett是巴菲特的前任儿媳妇。她与巴菲特的二儿子Peter Buffett于1993年离婚后,就写了很多的关于巴菲特的书,这本书是最新一本。Mary Buffett总结了巴菲特的五大成功之道,包括:投资之道、财富之道、经营之道、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这本书主要不是讲怎样投资,而在于探索巴菲特的财 富和人生哲学,特别适合女性投资者阅读。

  《巴菲特传》,Roger Lowenstein著,蒋旭峰等译

《巴菲特传》,Roger Lowenstein著,蒋旭峰等译

《巴菲特传》,潘大评级:★★★★★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是2008年中信出版社引进的新书,英文原著在amazon的评分为5分。巴菲特的好朋友比尔·盖茨认为,关于沃伦·巴菲特和他投 资策略的书很多,但这本是最值得读的。这本书从巴菲特在故乡奥马哈的童年写起,到其追随格雷厄姆的故事,然后是创业和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等等,一直写 到今天。潘大认为,这是巴菲特粉丝必读的一本书。《巴伦周刊》认为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使得巴菲特的神秘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而且增添了许多形象生动的真实色 彩。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名为《巴菲特传》的书多如牛毛,但是有些是中国人写的,是野史。各位投资者在买的时候可不要买错了哦。

  《证券分析》,Benjamin Graham著,邱巍等译

《证券分析》,Benjamin Graham著,邱巍等译

《证券分析》,潘大评级:★★★★★

去卓越网购买去当当网购买

  格雷厄姆是著名证券投资专家,而巴菲特则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巴菲特就是看着《证券分析》 (Security Analysis)这本书长大的,因此这本书卖了半个多世纪仍经久不衰。如果有投资者想成为“中国的巴菲特”,那这本书就是必读。

  《证券分析》这本书的英文版的序是巴菲特本人亲自写的,可见这本书真是巴菲特中的巴菲特。巴菲特在英文版的序言中表示,这本书是他57年以来一 直遵循的投资之道(A road map for investing that I have now been following for 57 years)。

  潘大还要告诉各位投资者,这本书在新华书店已经全面下架了,仅在网上书店还有少量存货可以买到,要买的投资者请赶快下手。有的人要问,这么畅销 的书,为什么不卖了呢?潘大不妨告诉你原因:这本书中文版的序言是前不久犯了事的国开行王益老千岁写的,你说这样的书还能继续印吗?所以啊,这本书现在是 卖一本就少一本咯,不买就后悔!

  总而言之,潘大认为:巴菲特的书投资者最爱读,读完书炒起股劲头足;一边读来一边儿想,只觉得心里头热呼呼;巴菲特的真理金光闪,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深刻的道理要细心领会,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