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常见的三种类型
一、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投资于高风险的初创企业,投资人往往要求极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成长型基金(Growth Capital)。即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投资于成长期企业的未上市股权。
三、杠杆收购基金(Leveraged Buyout, LBO)。特点是杠杆融资,投资于成熟企业的已上市股权,通过私有化、裁员、重组、拆分上市等多种形式提升公司价值后将其卖掉套现。
除上述三种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外,还有包括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地产资本(Real Estate)、困境资本(Distressed)、基建资本(Infrastructure)、能源资本(Energy)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为何陷入低谷
次贷危机发生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曾经一度异常繁荣。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私募股权投资陷入了低谷。这使得有的投资者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同样疑问:中国新兴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会否步美国的后尘?潘大的观点是否定的。
前期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繁荣主要是杠杆收购的盛行。杠杆收购就是PE收购已上市企业股权完成私有化,通过一系列的注资、重组、拆分、裁员等动作后,把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搞的漂漂亮亮的,然后再次上市后高价卖掉。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陷入困局,主要是因为杠杆收购的运作模式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遭遇挑战。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也并未进化到以杠杆收购为主,因此将当前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和美国私募股权行业做简单的类比,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热度虽然不如2007年,但是比起美国的情况还是要好的多。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机遇
未来创业板的推出将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以中信证券(600030)为例,中信证券控股的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就已经在今年年中获得证监会和发改委的批文。事实上,在此之前中信证券就早已开始储备创业板IPO相关资源。中信产业投资基金不仅可以通过IPO后套现盈利,更可以实现与中信证券承销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可谓一箭双雕。除中信证券外,各大券商也都储备了创业板方面的一些资源,未来创业板的推出将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催化剂。
另外一部分私募股权投资者则集中于大中型企业,着眼于被投资的公司未来A股上市后退出。如政府背景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中信证券的金石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海通证券的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等。这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身就可以促进被投资企业的上市进程。举例来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入股成都银行,可以迅速提升该行的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使其达到上市要求。此外,有知名投资者的入驻,也将使得被投资公司吸引其它方面投资更加容易,也就是说,投资者具有扎堆的习惯。
还有一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寻求被投资企业的海外上市。这部分PE一般有一定的海外背景,如赛富、红杉、凯雷等。它们在运作方式上与本土PE最大的区别是要为被投资企业设立离岸的控股公司,这与其海外上市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近年来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包括《合伙企业法》的修订、创业板的筹备、以及加入WTO后 一些行政法规限制的取消等。中国有大量的优质企业还处于未上市阶段,大量的初创企业需要获得资本加速发展,这些都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杠杆收购等形式的PE还难以大量涌现。也就是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是不会超越资本市场自身发展阶段的。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投资顶级的企业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说某某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好,喜欢宣称自己得到了VC或者PE的多少多少投资,这是很荒谬的。
顶级企业的股权都是很珍贵的,不会卖给PE。此外,顶级企业也不存在缺现金的问题,怎么会要求爹爹告奶奶的央求别人注资呢?
因此,PE或者VC投资的企业,只会是良好的或者是优秀的,绝对不会是顶级的。当然,也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垃圾的。PE,特别是VC,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这点大家要搞清楚。
赛富的阎焱去年在一档媒体访谈时就抱怨过,真正好的企业不卖股权给他。对这个说法有质疑的人,你们认为阎焱的这个表述够权威吧。
二、CEO身份的蜕变
有的人认为接受PE注资是一件很光辉的事情,其实不然,CEO一旦成为少数股东,他的日子就会很不好过。
当PE成为了大股东后,公司就不再属于企业创始人,企业创始人往往会面临董事会的极大压力。CEO干的好则罢,如若干的不好,还可能面临被扫地出门的惨淡下场。新浪的王志东,不就被逐出家门了么?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落入他人之手,内心将是何等的百感交集。
PE和VC注资的同时,往往会与企业管理层签订极为苛刻的协议。前段时间唐俊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不就报料说,马云与雅虎的那个协议是如何的不平等么?所以,投资者还是应客观看待成名企业家在镁光灯下的风光。事实上,接受PE注资的CEO们,更像是为别人养儿子,而不是养自己的儿子,这种心情旁人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PE注资后CEO身份的蜕变,不要被媒体宣传牵着鼻子走。事实上,这些CEO在媒体上的发言,往往并不代表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并不是自己处境的真实写照。
三、PE搞长期投资是迫不得已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长期投资实在是迫不得已,如果有可能,PE也并不排斥短期获利了结。
以盛大的案例来说,当初软银投资盛大4000万美元,只经过了不到2年,就获得5.6亿美元的回报并退出。相比之下,很多PE的投资周期要远远长于软银投资盛大的案例。
PE的长期投资,是由于行业本身属性决定的。PE往往需要等企业盈利好转,能够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后,才会作出上市的决定,而这个周期往往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有短期获利的可能,为什么要拒绝呢?
所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宣称的所谓长期投资理念,纯属无稽之谈。PE长期投资,是由于行业属性决定的,如有短期获利的机会,它们也绝不排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